校友故事

首页 > 校友工作 > 校友故事 > 正文
校友访谈录13 | 刘辉:跨界人生如何书写专业与热爱的双赢
作者:刘辉  编辑:刘园美   发布时间:2025-03-11  发布来源:经济学院    浏览次数:

他是国贸专业的校友,却在毕业十年后成为北京德恒(苏州)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他曾是国企法务岗的“稳定派”,却在35岁那年选择从零开始追逐律师梦想。刘辉的职业生涯,始终在“经济思维”与“法律信仰”的交织中破界前行——从跨考法律硕士的果敢抉择,到中石化体系内十余年的法务沉淀,再到律所合伙人的华丽转身,他用行动诠释了“跨界不是放弃,而是融合”。本次访谈中,刘辉校友将分享转型背后的勇气与智慧,剖析经法复合型人才的独特竞争力,更以亲历者的视角为年轻学子揭开职业规划的深层逻辑。一位经济学院毕业生的法律人生,或许能为你的未来打开更多可能。

刘辉,200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8年就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苏州石油分公司、中石化壳牌(江苏)石油销售有限公司从事法务工作,2019年为了心中的律师梦想毅然辞职并加入律所成为一名执业律师,目前就职于北京德恒(苏州)律师事务所,担任合伙人。

图片

1.您本科就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后却选择跨考法律硕士,这一重大转型的契机是什么?是否在本科阶段就萌生了从事法律工作的想法?

本科阶段就读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我们的课程中有一门经济法,老师课堂上讲的生动的案例让我感觉自己对法律更感兴趣。这时在我内心已经种下了一颗学法的种子。在毕业时面对就业和考研两条道路,我选择了考研,而专业选择上我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于是跨专业选择了法律硕士。在选择这一专业时已经下定决心要从事法律工作,不论是法官、检察官亦或律师。之后的道路也确实印证了自己当初的想法是正确的。

图片

参加长三角纺织服装校友论坛(右三)

2.从“经济人”到“法律人”,您认为两个学科的核心思维差异是什么?跨学科背景如何成为您的独特优势?

学习法律更多的是对于制度的了解,学习久了会容易“困”在这样的体系内,而经济学包含了宏观、微观,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多维,所以我个人认为跨学科的优势就是能够利用好此前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再结合后续的专业进行有效融合,多角度思考问题。

3.2019年从稳定的企业法务岗辞职投身律师行业,是什么让您决心挑战“从零开始”?当时最大的顾虑是什么?

2019年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公司法律岗已经没有其他晋升通道,但自己又想有所突破,于是做一名执业律师成为最优选项。刚毕业为了稳定选择了进入企业,但我个人还是有一个做律师的梦想。辞职做律师最大的顾虑就是担心没有“案源”,因为执业律师的收入是靠客户委托办理具体的民事、刑事等案件或非诉讼事务,如果长期没有案件或其他业务,律师梦将难以持续维系。

图片

参加武汉高校联盟活动(右一)

4.在中石化体系从事法务工作多年,这段经历对您现在的律师执业有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风险防控思维、商业谈判技巧等。

中石化的法务工作对我此后的执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在服务企业客户时我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其次,我也更加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内部流程,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流程;最后,国有企业的内控流程相对完善,这使我服务客户时能够将“内控思维”灌输给客户,让客户对我的服务认可度较高。

5.企业法务与律所律师的角色差异显著,您如何快速适应这种转变?哪些能力需要重新构建或强化?

法务和律师有共通点,也有差异,作为律师可能以下两方面的能力比较重要:一是营销能力,需要说服客户选择你成为他的代理律师;二是专业能力,面对疑难复杂案件时能够利用专业知识、案例检索等手段找到案件的争议焦点及解决思路。

图片

与苏州校友会金鑫会长一起走访企业(右一)

6.作为德恒(苏州)的合伙人,您目前专注的法律领域是什么?选择这些领域是否与您过往的能源行业经历相关?

我目前专注的是民商事争议解决,更多的是服务企业,包含了国央企,部分客户能源行业,还有部分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

7.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知识是否在涉外法律项目中发挥作用?能否举例说明?

因为我目前暂不涉及涉外业务,但涉外业务是肯定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知识的,比如涉及国际贸易的纠纷案件中,若对运输术语理解不足,就没法判断买卖双方的风险、责任何时转移。

8.苏州作为制造业和外资高地,您如何看待当地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德恒(苏州)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哪里?

苏州作为中国最强地级市,法律服务市场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北上广深的律师都在争夺苏州市场,本土几家律所实力也不容小觑。而我所在的德恒律师事务所的优势在于两点:一是遍布全国及海外的办公室可以为客户解决全国乃至全球的法律问题,不用担心不同地方需要找不同的律师;二是强大的律师团队,从北京总所到各地分所,德恒集聚了许多知名律师,他们在资本市场、基金业务、刑事、民商事等领域深耕多年,可以更好地服务好客户。

9.从法务到律所合伙人,您认为律师职业成长的关键节点是什么?哪些经历让您实现了“质变”?

律师职业成长也是个人成长的经历,从法务到律师,很难迈出的那一步往往是从“等活来”到“走出去”,克服自己内心的社交恐惧,勇于向客户推销自己及自己的律所。于我个人而言,从此前的法务切换到律师,也是一步步摸索过来,将原来被动地等待工作转换到主动去寻找潜在客户。

10.您提到“律师需要兼具商业思维与法律专业”,在代理企业客户时,如何平衡法律合规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冲突?

这是服务客户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某个商业行为需要面临重大的合规风险,比如涉及刑事犯罪的,那么我会建议客户放弃;但如果这种风险仅仅是违约且违约责任较小的,我建议客户可以做,但需要注意哪些风险,将风险一一告知客户。

11.近年来法律行业内卷加剧,年轻律师普遍面临案源压力,您会建议他们如何突破职业瓶颈?

对于年轻律师,如果有社会资源,那么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去开拓案源,如果没有社会资源就要去寻找社会资源,比如各种商会、老乡会等社会组织,在接触过程中去介绍自己、寻找潜在客户。

12.武汉纺织大学的经济学课程是否对您的法律生涯产生过隐性助力?是否有某位老师让您印象深刻?

经济学的学习给我帮助最大的是有经济头脑去思考问题,很多案件不单单是法律问题,还有经济问题,需要去思考背后的经济账,所以光有法律思维,只考虑怎么解决法律问题,忽略了背后的盈利得失,往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刘嵩老师,他教授的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虽然毕业后没有从事相关工作,但刘老师当年讲课的画面历历在目。

13.对于经济学院中希望“经法融合”或从事法律工作的学生,您会建议他们如何规划学业与职业路径?

经法融合是一个很好的想法,现在的商业社会越来越要求知识的融合,单纯学习一门学科没法适应多变的社会。我建议如果要跨学科考研和从事相关工作,首先需要做好心理准备,问问自己未来是否真的想从事法律职业工作,其次,让自己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因为在未来的执业过程中法律是不断更新的,法院的裁判思路也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不断学习的心态才能适应。最后,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无论是考研还是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都需要静下心来将这些法律知识嚼碎了吸收进自己的大脑,所以能静下心来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编:430200 电话:027-59367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