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经世讲堂37】学院举行471期阳光论坛暨第37期经世讲堂
作者:丁奥晨  编辑:张琴   发布时间:2023-10-20  发布来源:武汉纺织大学    浏览次数:

为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助力我院师生开阔学术视野、砥砺学术志趣,2023年10月19日下午14时,由我院承办的阳光论坛第471期暨经世讲堂第37期于阳光校区崇德楼07-305教室顺利举行。

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系主任周强,进行了题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与资源配置效应》的学术讲座,学院多位科研骨干教师及优秀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周强副教授在论坛上分享了一篇选题论证结构紧凑,逻辑思维清晰,数据资料丰富的论文。他指出,当前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型,数字经济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乡村数字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目前有关乡村数字化的研究多是从理论或政策方面进行解读,且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探讨多从非农就业状态、返乡创业、增收减贫等角度出发,而将数字乡村、劳动力供给与劳动资源配置纳入统一分析框架的很少,因此对数字乡村建设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与资源配置进行探讨意义重大。周强副教授认为:在数字乡村的建设下可以实现农村地区的工作灵活性,具体表现为工作场所的灵活性、工作地点的灵活性以及工作兼业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周强副教授以农村劳动力“全职-兼职”、“工作-闲暇”等方面为研究视角,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2018-2020年)、CFPS数据库以及CEIC数据库收集县域乡村数字化指数与家庭层面数据,并在进行数据处理后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基础回归,回归结果表明乡村数字化与非农就业人数、工作时长呈现正相关,而与全职工作人数呈现负相关。在基础回归后,通过引入工具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与排除精准扶贫政策的影响对回归进行稳健性检验,并从性别、出生队列和技能水平三个方面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首先,数字乡村的建设带来了农村劳动力供给上升,实现劳动力供给时间和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其次,数字乡村的建设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居住地实现了“忙时务农”、“闲时务工”的灵活就业 ,且劳动力“工作与闲暇”的时间配置提高劳动供给时长;最后,数字乡村建设的资源配置效应存在性别异质性、出生列队异质性以及技能异质性,因此可以通过降低男性劳动力的全职工作状态而产生“全职-兼职”的职业转换效应,通过区分“新生代”与“非新生代”对于工作的不同追求来增加劳动供给,通过提高低技能劳动工作时长而增加劳动力供给。

在随后的答疑环节,周强副教授与我院师生进行了充分交流,并针对我院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困难与疑惑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周教授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与清晰流畅的谈吐给我院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举办学术论坛是我院学风建设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相启发、学习借鉴,以及塑造我院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我院学术建设和发展。本次阳光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我院师生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提供了与校外顶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也为我院高水平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未来,经济学院将继续坚持“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打造更多全领域、多层次、高质量的学术活动,为我院师生提供更多学术研究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平台。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编:430200 电话:027-59367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