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首页 > 学院快讯 > 正文
校友访谈录6|智辩芳华:校友胡涛的律海搏击人生
作者:经济学院  编辑:刘园美   发布时间:2024-06-06  发布来源:经济学院    浏览次数:

胡涛,我校94级国资管理专业校友,现任北京市京师(武汉)律师事务所主任。

同时担任湖北省律师协会证券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律师协会女律师工作委员会主任,武汉破产管理人协会副会长,武昌区政协委员,武昌区妇联兼职副主席,中国行为法学会第六届理事,湖北省九三学社省直二支社副主委,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校外导师;是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创始主任。

主要业务方向:精通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破产法等,包括基金发行、企业改制挂牌上市、再融资、私募股权投资、IPO、PPP等非诉、诉讼法律事务,谙熟资产并购重组交易、破产重整、预重整等重大非诉项目运作。

主要专业资格:保险公估人资格、基金从业资格、独立董事资格、律师执业资格。

主要获得荣誉: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军人才(2015);武汉市律师协会名优律师(2018);九三学社湖北省委颁发的优秀社员、优秀信息员(2020);九三学社湖北省委经济专门委员会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特等奖;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0);武汉市妇女联合会“英雄城市,巾帼英雄”(2021)。

Q:您能分享一下创业经历吗?作为盈科武汉和京师武汉的创始主任,您对两家律所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既然都是自己一手创办的律所,为何又创办了京师?从盈科到京师的那几年里,您对“律师”和“律所”的理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A:作为一名从武汉纺织大学走出来的校友,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在这里分享我的创业经历。我的创业始于2009年,当时我毛遂自荐,成为盈科武汉的创始主任。此后3年,悉心谋划,筹备开业,苦心经营,走访了英美顶级律所,将盈科武汉打造成了一支精锐之师。而后离开盈科,至2015年底,决心打造一家能为律师行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前瞻性律所,创立京师武汉。

我两番创立事务所,个中缘由存在差别。第一个是因为时机不同。2009年创办盈科武汉的时候,我的职业身份从一名专业的律师转变为律所的管理者。那时的我,虽然才三十出头,却很明确在自己的人生追求中,仅仅做好一名律师并非最终点,我的目标是去运营一家律师事务所。恰逢盈科的全国化规模化布局加速落地,我便选择投身盈科,成为盈科武汉的创始主任。

第二个是因为目标不同。创办京师武汉时,国内各规模化律所已经基本具备较大规模,我本人对于律所的管理也有了一定经验。在这个古老而传统的律师行业,如果想要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需求进行创新,第一步应当是找到合适的土壤。基于此前创办盈科武汉的经验教训,我们创办京师武汉时,对战略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做一家与众不同的律师事务所,并且能满足客户一站式服务需求的律所。

创办盈科武汉,我是想从一个专业律师转变为律所管理者;而创办京师武汉,是想让律所这个生态从单一的法律服务商演变成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二者间时机与目标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我先后创办的这两家律师事务所有着截然不同的基因。

鲜为人知的是,在此期间,我有将近3年跳出了律师行业的圈子。

2013年元月辞去盈科武汉律所主任一职,至2015年12月,在投资银行闯荡的这三年里,我们团队保荐了两百多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尤其是新三板市场和区域股权市场。

由于频繁与企业家打交道,我对客户的终极需求日益明晰:他们需要的是财务、法务、商务、税务、金融“五位一体”的服务,他们期盼有这么一个平台机构可以为其提供“一揽子”优质服务支持。

但是这些对于传统律师事务所而言,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我想凭着自己的经历、想法与热诚放手一搏,兴许能打造出这么一家拥有跨界联盟基因的全新律所。

“跨界融合、联众创新”,这八个字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京师这个平台的基因。所谓跨界,从人才结构来讲,就是由原来单一的律师团体,变成了加入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会计师、金融分析师等多层次人才的互补架构。

从客户的角度来看,我们打破了以往单点式的法律服务,将服务对准企业全生命周期。以前,企业说需要并购,律所就提供专项支持;公司说需要诉讼,律所就为其打官司。但是我们平台关注公司由诞生、到成长、到巅峰、再到衰退和清算的全过程,而且相关服务的落地执行均在自有平台上完成。所以,多盟·京师的平台战略可以归结为“投行+律所”一体两翼。

这种平台运营理念,与传统律师事务所迥然不同。对于各类服务需求,我们都会分阶段推进业务。

第一阶段,肯定以律师事务所为基础来展开。第二个阶段,我们会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去侧重不同的业务组合。如果客户更关注税务,我们可能会以平台上税务师事务所为主去开展业务;如果客户更关注财税合规,我们就会以平台上的会计事务所为主来提供服务。到了第三个阶段,我们会帮助公司完成大型并购之类的项目,该阶段公司对我们平台的信任与依赖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一家普通律所的期许。

从国际视野来看,服务业之间的定义和分界日益模糊,甚至已经糅合到一起了。2012年我有幸前往伦敦拜访全球最大的会计事务所德勤总部,事业发展部的总裁盛情接待了我们,还表示在不久的将来德勤将成立法律服务部。他们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便于2014年并购了一家英国老牌的律师事务所。德勤也就此化身成集法律、审计、金融、财务、税务等服务于一体的平台。

这种国际趋势和市场需求也使得我们国内的服务业界限日渐模糊。2018年国家出台政策打开了律师事务所申请代理知识产权的大门,如今的律师事务所甚至可以承接税务师事务所的工作。中国法律服务行业的未来,无疑会向国际靠拢,这种多元化服务的附加值会更高。

Q:作为国内首家运用大投行思维打造的律师事务所,京师武汉这一模式被市场验证认可了吗?您认为您的经历与经验可以被复制吗?这种管理理念为律所带来了怎样的进步与发展?

A:也许会有人会质疑,这种创新的服务架构更适合扎根北上广深。事实也的确如此。但对我而言,既然自己已经被京师总部派驻至武汉,而且武汉作为新一线城市,这儿也有适宜创新力生长的土壤和基石。

当你真正地开启一番事业的时候,在哪儿来发展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目标是否清晰,路径是否明确,信心是否坚定。

也许有人觉得我剑走偏锋,但我觉得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完全可以被复制。

首先,当代年轻人的知识结构一定要是全面且多元的。很多律界新人会进入一个认知误区,觉得自己以法律为业,只需要专注各种法律知识即可,殊不知勤勤恳恳最后也只能成为行业里最常见的那类律师。

若能涉猎财经、投资、金融、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在处理更复杂的案件和项目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当然,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看到自身所处行业的变化。

在我看来,律师行业将在最近五年内发生巨变,这种变化甚至有可能超过1979年律师制度恢复至今40多年的演变。

律师行业的这种深度嬗变,在以往是无法想象的。诚然,客户的客观需求发生了变化,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律师服务客户的方式也有了不小的改变。

昔日,一个单打独斗的律师便足以解决客户的问题。但如今一位律师再怎么顶尖、一个小团队再怎么专业,也难以满足大客户的多层次需求,专业互补、协同配合的律师团队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凸显。

大大小小的挑战贯穿于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如何与客户信息化共享,如何向客户交付我们的成果,都值得我们去细心琢磨,也促使我们愿意培养具有复合背景的法律专业人才,而且以最大限度去满足客户需求。

其实,法律行业内部是很难人为造势的,主动顺应政策引导和市场趋势对法律服务和相关工作做出优化则比较容易,而且这也是我们所擅长的。

在律政界,不能以为有了多年的执业经验,自己就是大律师了。知识结构老化,对新兴的法律市场和业务形态缺乏了解的律师,客户是不太愿意去接触的。作为律师,最重要的是能否为客户创造价值。

据我观察,中国的律所,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律所,管理体系有待提升。根本原因在于律师行业里落后的生产关系:提成制薪酬模式,与几十年如一日的师徒关系,传统的生产关系并不能创造出很多的惊喜。

在我看来,律师行业是特别需要对人才实施优质管理的,从最大限度上激发每个人的职业热情和内在动力。也许你会发现,在律师行业里,但凡有一些管理经验的律所都做得不错。

盈科武汉在我离开之后仍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这是因为盈科这类知名大所的架构早已完成搭建,它凭借惯性就可以一路向前,也能够发展得很不错。

对于我们平台自身而言,未来确实还有很多使命要去完成,首要的就是要去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我们平台实行混合所有制:对外是完全一体化的结构,可以作为一个团队整体对业务与客户进行输出;对内则各部门相对独立,根据自己专业及业务链开展业务,甚至于说,各团队都是内部公司制的。在合并对外与独立拆分的动态平衡之间,我们多盟·京师这个平台得以更好地服务客户。

Q:您做了七年金融、保险领域的律师,35岁基本达到了一定高度,转而关注法律加投行的商业运作,在女律师与女企业家之间,后者似乎更接近您现在的状态?您是如何完成这样的转型的呢?曾有媒体报道形容胡涛主任是“人贵九品集一身的巾帼强人”,您会有柔软的那一面吗?作为新型律所的主任和平台的主理人,您在新人培养方面有怎样的经验呢?

A:准确说,我现在的身份更接近于平台运营者。

我一直想通过驱动力来提升律所管理的一体化。由于庞大的业务量与多元的律所结构,我们在平台运营和系统协作方面上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与心血,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客户服务的流程化管理。我们坚信用管理赋能,能够最大程度上服务于我们的合伙人,而合伙人本身便可以创造相当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客户对服务、合伙人对平台的双向满意度都会更高。

但这些不是全部。律师,亦是师者。

律所的小伙伴们都喜欢喊我“涛姐”,大概是觉得我不摆架子,比较平易近人吧。在培养新人这一点上,我自己的经验是因材施教。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个呢?这几年不少律所进入了新一轮飞速发展期,大家的主要精力似乎都集中在开疆拓土、管理升级和精进专业这些方面了。但越是到了律所高速发展的关键期,新人的培养愈发重要。

我曾有两位助理,为她们制定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规划:一位是法律专业出身,那么她就更适合在执业初期接触业务;另一位有管理学专业背景,那么他就可以更多地尝试律所和团队管理。我们团队曾完成了一个标的额5亿的案子,其间也一直指导着我的助理律师全程参与。

圈内也有朋友好心提醒,这么重要的案子怎么放心让助理律师参与呢?但我觉得就应该给年轻人机会。工作再忙,面试新人,我也会留出一两个小时,来了解大家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和对平台的看法。

对待新人的态度,是我们的格局,也可能就是我们的结局,希望大家都能给他们多一次“被看见”的机会。

我的创业之旅始于一个简单的愿望——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30多岁时创办了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后在投行做了几年,因感于对法律行业的热爱,于2015年创建北京市京师(武汉)律师事务所,一路走来,充满挑战与机遇。在实现律师梦的过程中,我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同时也意识到,要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创业是一条必经之路。

在创业的初期,我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我记得最初的时候,资源有限,团队建设也充满挑战。但我们始终坚持以专业为本,以客户为中心,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不懈地努力,我们的律师事务所逐渐在行业内站稳脚跟,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创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它要求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创新和尝试。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每一次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

除了专业领域的深耕,我还非常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团队文化的建设。我相信,一个优秀的创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在团队建设上,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至今,我依然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也为后来者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梦想,勇于行动,就一定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实现更大的价值。

Q:不管是亲见还是耳闻,接触过您的人,都会被你的自信、乐观、坚韧的人格魅力所鼓舞。但或许是太多年过去了,标签化的浓墨重彩让外人逐渐模糊了一位当初同样怀揣律师美好梦想的少女成长为今日胡涛律师所肩负的重任与磨难。那么,在创业期间您有遇到哪些挑战吗,遇到迷茫,不确定或者至暗的时候,您是如何重振旗鼓,找到方向的?

A:我,一个从小被当作男孩养大的小女生,养成了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尽管从小接受严格的家教,但我父母的开明和宠爱让我的童年充满了温暖。我父母对我的爱是无条件的。因为从小我就有男孩子的性格,对一切新奇事物都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的父母总是尽他们那个年代所能做到的极限来满足我的想法,包括母亲给我的那个年代最稀缺的手工绣花鞋、各种包装精美的糕点,以及生日时总能给我惊喜的礼物。最重要的是,父亲总是鼓励我:相信你可以做到你能想到的。

从上学开始,我一直担任班长,学习成绩优异,并且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营造出和谐热烈的班级氛围。多年后,所有的同学和老师都怀念我们当年的班级,而我作为好班长,更是功不可没。

正是父母这种无条件的爱,在我幼年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有想法就可以去实现”的种子。他们始终相信和鼓励我,这种相信的力量伴随我一生,影响了我后来的生活与工作。

然而,命运的捉弄总是出其不意。15岁那年,我的父亲去世,家庭的重担突然落在了母亲肩上。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根据当时的“接班顶替制度”进入了父亲的单位,开始了工作。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虽然我中断了学校生活,但我身上的韧劲儿格外突出。不甘心大学梦碎,我开始边工作边自学。

“我一定要考大学,圆我的大学梦。”

五年后,我如愿以偿。在未踏入高中校门的情况下,我凭自学与在校应届高中生们一起参加了高考,考上了学校国资管理专业,原以为这只是我的一次尝试,没想到竟然成真。当时的大学生可真是天之骄子,录取率不到5%,我超强的韧性和学习能力展露无遗。

进入大学后,我如鱼得水,凭借出色的综合能力,大二时便担任校团委副书记。后来,我考入武汉大学本科,攻读法学与国际投资双学位,从此与律师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后,我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被推荐到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在那段宝贵的职场生涯中,我结识了一批优秀的领导和同事,他们后来都成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中坚力量。尽管这份工作在外人眼里很不错,但我骨子里“追求自由、向往不一样的明天”的本能驱使我与律师行业“纠结”一生。

在困惑之时,母亲用她的智慧和大格局支持了我的想法。母亲陪着刚出生两个月的孙子和还在哺乳期的我踏上北上的路,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律师资格的培训。她相信她的女儿一定可以通过被称为“天下第一考”的律师资格考试。天不负人,我以当年湖北省最高成绩通过了最后一届的律师资格考试,如愿踏上了律师行业这条路。

“我始终认为律师是最好的职业,上可悬壶济世,下可匡扶邻里,在追寻国家法治梦想的同时,还可以实现财富自由与精神自由。”

母亲的信任,包括对法治中国的信任,对自己女儿的信任,再次体现了相信的力量。

怀揣着美好的律师梦,我踏入了律师行业的大门。然而,现实的残酷如一针“清醒剂”,催生了我半梦半醒的混沌境地。律师事务所的硬件凋敝、案源的窘迫、当事人的不理解、司法人员的冷眼……青年律师发展瓶颈的通病让我陷入了思想困顿。我写的《青年律师发展与思考》一文在网络上热传,引起了同行的共鸣,也孕育了我的第一次思维转型。

“我相信会有更好的方式去改变现状。”

2004年,拿到执业证的第一年,在万金油业务仍为主流律师首选的年代,我决定契合我的复合背景,选择金融保险业务方向。

基于对专业化的执着及对新生事物的探索与创新,我创设了“中国保险维权网”。一边进行专业知识的累积,一边围绕新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和文章撰写。由于业绩上的突出表现,我被任命为所里金融保险部主任。在金融保险领域,我办理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案件,并应邀在各大保险公司、金融机构进行演讲。我担任了湖北省保监局、湖北省保险行业协会、各大保险公司的法律顾问,更是以律师身份担任各保险公司“保险核赔委员会委员”,担任武汉仲裁委金融仲裁院仲裁员,裁决了一批专业性极高的保险理赔案件。尽管当时在资历上我仍属于新人,但业务收益上已超过很多入行多年的律师同行。然而,在做业务的同时,我感受到了律师行业发展的瓶颈及青年律师发展的困境。我开始思索更多行业的发展价值及个人在行业的价值。

Q:您是如何持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知识的?是否有一些特定的学习方法或者资源可以分享?

A: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和创业者,我深知唯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以下是我多年来坚持的一些学习方法和资源,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我认为终身学习的态度至关重要。我始终保持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让我能够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快速适应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鼓励自己和团队成员,不断追求卓越,勇于接受新事物。

其次,我会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研讨会。法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层出不穷。通过参加行业内的培训和研讨会,我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了解最新的法律动态和趋势。

此外,阅读是我最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会广泛阅读法律专业书籍、期刊、案例分析等,这不仅能够加深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拓宽我的视野,激发新的思考。同时,我也会关注跨领域的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这些都对提升我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在线学习平台也是我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有很多优质的在线课程和资源,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我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这对于提升我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非常有帮助。

最后,我认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工作和创业的过程中,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实际解决问题,我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这对于我的技能提升和知识深化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持续学习和自我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激励大家,无论在哪个阶段,都不要停止学习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Q:对于未来即将踏入职场的学生,您认为我们该如何摆脱“学生思维”,尽早走上职场的道路?

A:作为即将踏入职场的学生,摆脱“学生思维”并尽早走上正确的道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积极调整心态,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在学校里,我们习惯于老师传授知识,而在职场上,我们需要自己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这意味着我们要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并且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挑战。

其次,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学校中,我们可能更多地专注于个人成绩,但在职场上,团队合作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尊重不同的观点和建议,共同为团队的目标努力,是摆脱学生思维、成为职场优秀成员的重要一步。

再者,要树立长远的职业规划。学生时代,我们的目标可能是通过考试或者获得学位,但在职场上,我们需要为自己设定长期的职业发展目标。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并为之努力。

此外,要不断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的能力。在职场中,我们需要自我管理时间,自我激励,确保在高效完成工作的同时,也能够持续学习和成长。这意味着我们要自觉地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最后,我建议大家保持学习和适应的态度。职场就像一个不断变化的战场,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保持好奇心和开放心态,对待每一次工作经历都视为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总之,摆脱学生思维并走上职场道路需要我们从心态、团队合作、职业规划、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努力。我相信,只要大家有决心,勇于实践,一定能够在职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

Q:您觉得一个“创业者”需要有哪些特质?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素质或能力?

A:作为一名“创业者”,我认为需要具备一系列的特质、条件、素质和能力,这些是成功创业的基础。以下是我认为对于创业者至关重要的一些要素:

创新思维。创业者需要具备创新的思维能力,能够不断寻找和发现新的商业机会,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应对市场变化的关键。

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创业之路充满挑战,创业者需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轻言放弃,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风险意识与管理能力。创业是一次冒险,创业者必须具备风险意识,能够评估和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同时,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是确保企业稳健发展的关键。

领导力和团队建设能力。创业者需要具备领导力,能够激励和引导团队成员共同实现企业目标。同时,建立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沟通与协调能力。无论是与团队成员、客户、投资者还是合作伙伴,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系,促进业务的顺利进行。

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市场和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创业者需要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深入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帮助创业者更好地理解市场,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道德和责任感。创业者需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创业是一场综合能力的考验,需要创业者在多方面具备优秀的素质和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勇于面对挑战,就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Q:以过来人的视角,您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培养什么技能或做些什么准备,来为日后的创业、就业打下基础?

A:回顾我的大学时光,我认为在校期间是一个人生命中非常宝贵的阶段,是培养关键技能和做好职业准备的黄金时期。以下是我认为大学生应该着重培养的几个关键技能和准备工作:

专业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日后工作和创业的基石。无论是法律、经济还是其他任何专业,深入学习并掌握专业核心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问题。在校园中,通过参与辩论、讨论和学术研究,可以锻炼这一技能。

沟通与表达。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清晰、有逻辑的表达能力对于法律职业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写作、演讲和参与社团活动来提升这一技能。

团队合作。学会在团队中工作,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团队项目、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来培养团队精神。

实践经验。积极参与实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这些经验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终身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法律领域日新月异,持续学习是必要的。利用在线课程、学术讲座和专业书籍,不断更新知识。

职业规划。及早进行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可以与导师、行业专家交流,了解行业动态和职业发展路径。

网络建设。建立和维护专业网络。参加行业会议、讲座和校友活动,这些都是建立联系的好机会。

道德与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对于法律从业者来说尤为重要。

适应能力。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适应能力是关键。学会接受变化,并从中寻找机会。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每个人的道路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害怕走自己的路。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不断学习,你将能够为未来的创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祝愿武汉纺织大学的每一位学子都能拥有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未来。

Q:您有什么话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吗?

A:我非常荣幸能够通过“校友访谈录”这个平台,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够对你们的成长和未来有所启发。

首先,我想说的是,大学时光是人生中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在这里,你不仅能够学习到专业知识,更能够培养影响你一生的能力和素质。我想对你们说:

珍惜学习机会:大学是一个知识的殿堂,无论你的专业是什么,都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改变命运,这在任何时代都是真理。

培养自学能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自学能力是你最宝贵的财富。不要局限于课堂,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学术讲座,不断充实自己。

锻炼沟通技巧:无论是未来的工作还是人际交往,良好的沟通能力都是成功的关键。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公开演讲等方式,提升你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建立人脉网络:人际关系是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校友会、行业交流会等,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

勇于尝试和创新: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一步。勇于尝试新事物,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专业精神:无论你选择哪条职业道路,专业精神都是你成功的关键。对待学习和工作,都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关注社会动态:作为未来的社会建设者,你们需要关注社会发展,了解行业趋势,这将帮助你们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

保持身心健康:在追求学业和职业成功的同时,不要忽视身心健康。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保证你长远发展的基础。

坚持诚信原则: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该坚守诚信原则。

享受大学生活:不要忘记享受大学生活,这是一段独一无二的时光,珍惜与同学们的友谊,享受青春的每一刻。

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也衷心祝愿你们在武汉纺织大学能够度过一段充实、快乐的大学时光。未来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请记得,母校永远以你们为荣,也永远支持你们。加油,学弟学妹们,未来的世界属于你们!

最后,我想对武汉纺织大学的学弟学妹们说,无论你们的未来走向何方,都请记得,你们的母校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希望你们能够珍惜在校的时光,不断学习,勇于尝试,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邮编:430200 电话:027-59367570